東北振興面臨“瓶網路行銷頸期”
  過去十年以“增量”為主的東北振興,正在進入“提質”階段。如果沒有新的增長動力,東北老工業基地發展速小分子褐藻醣膠度放緩很可能成為常態
  文/《瞭望》新聞周刊記者 李鳳雙燒烤 宗巍 薑敏 李建平
  日前,《瞭望》新聞周刊記者在東北三省調研期間瞭解到,自2003年正式啟動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戰略以來十年間,儘管遼寧、吉林、黑龍江三省經濟社會快速發展,並一度在票貼增長水平上位居全國前列,但近年來隨著改革進入深水區,政策扶持效應遞減,東北老工業基地發展速度逐漸放緩。
  比如,2013年前三季度統計數據顯示,三省GDP增速均滑落到20名之後。接受本刊記者採訪中,一些政府官員及專家認為,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已經迎來平臺期,進入新十年調負債整合整鞏固階段後,亟需新的增長動力。
  排名重回後半區
  進入“十二五”,一路爬坡過坎、快步向前的東北老工業基地,步子突然降了下來。2012年全國GDP增速排名中,吉林第11位、黑龍江第24位、遼寧第27位,到了2013年前三季度,吉林排名第23位、遼寧第24位、黑龍江第28位。“從一度前幾名到20名開外,轉折看似突然,卻早有跡象。”以吉林省為例,吉林省政府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劉庶明為本刊記者介紹說,2007年到2011年的GDP增幅均超過13%,最高時16%;2012年滑落到12%;2013年上半年9%,進入第三個季度繼續下滑到8.8%。
  本刊記者從2013年12月30日召開的吉林省經濟工作會議上獲悉,吉林省2013年GDP增長為8.3%。吉林省委書記王儒林表示,吉林省經濟運行正面臨需求不足和轉型升級的雙重考驗,實現持續健康發展有較大壓力。
  沈陽市經信委主任隋莉表示,東北振興十年可分兩個階段,前半段是積累階段,卸下包袱、輕裝上陣,後半段是向上爬坡階段,恢復元氣慢慢做大做強。從這幾年發展軌跡看,東北老工業基地在度過了積累、向上爬坡階段後,正在進入一個平臺期。
  接受本刊記者採訪中,黑龍江省經濟科技顧問委員會專家馬洪波、北方重工集團董事長耿洪臣、吉林省社科院經濟研究所所長孫志明等人表示,如果說過去十年東北振興以“增量”為主,那麼未來十年將進入“提質”階段。
  他們分析認為,從外部環境看,東北老工業基地享受的絕大部分政策已經成為全國普惠性政策,政策扶持效應在遞減;從內部動力看,長期制約其發展的體制機制性問題及結構性矛盾尚未得到解決。如果沒有新增長動力,東北老工業基地發展速度放緩很可能成為常態。
  新老矛盾交織存在
  2013年初,《全國老工業基地調整改造規劃(2013-2022年)》出台。對於新十年的發展,一些專家認為,隨著改革進入深水區,東北老工業基地的轉型升級壓力加劇,如果增長繼續乏力,經濟持續下行,不僅一些老問題會越來越凸顯,一些新問題也會浮出水面。
  孫志明說,“結構性矛盾和增長方式粗放,仍是東北老工業基地未來十年的主要矛盾。”以吉林省為例,2012年三產結構為11.8:53.4:34.8。其中,二產比重高出全國8.1個百分點,產業比例明顯失衡。特別是原料型、初級加工型產品多,終端產品少,“六大高耗能行業”增加值僅占規模以上工業的25%,能源消耗卻占70%。黑龍江、遼寧兩省情況也基本類似。
  採訪中,一些政府官員表示,另一個困擾東北老工業基地持續發展的老問題,就是一些體制性機制性的深層矛盾沒能得到有效破解。
  一位企業負責人抱怨說,有的地方政府干預微觀經濟太深,審批權下放緩慢,發“路條”的少,設“路障”的多。一位國企負責人抱怨說,目前對企業的管理,國資委要求加強管理,財政部門要求上報預決算,科技部門考核企業技術創新,已經有回潮計劃經濟管理方式的苗頭。
  更令人頭疼的是,老問題尚未解決,新問題又浮出水面。這些新問題包括地方政府財政減收與剛性支出增加的矛盾加劇,金融與產業融合缺乏驅動機制,資本市場發育遲緩的短板日益明顯。
  統計數據顯示,2012年底東北老工業基地的上市公司只有139家,遼寧、吉林、黑龍江通過股票市場進行融資的公司數量占比分別為3.1%、5%和0.3%。資本市場發育滯後,直接融資能力偏低,難以發揮經濟支撐功能。
  此外,像東北老工業基地的二三線城市發展緩慢、老城區改造、廠辦大集體職工安置等問題,也可能隨著轉型升級壓力加劇,變得更加棘手。
  振興亟需新動力
  “老工業基地振興是一個世界性難題,需要國家長期扶持。”劉庶明說,德國魯爾工業區振興用了幾十年的時間,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至少需要20年。目前,東北老工業基地迫切需要的是新的增長動力。
  持相同觀點的政府官員和專家還有很多,在他們看來,進入平臺期後,國家應更有針對性地加大對東北老工業基地的政策扶持,幫助其培育內生動力,破解體制性、機制性和結構性矛盾。
  首先,加大對農業生產支持保護和建立糧食主產區利益補償機制。作為我國糧食主產區,東北為我國糧食安全作出了巨大貢獻,但也遇到了產業效益低、黑土地地力衰減等現實問題。
  糧食大縣、財政窮縣的問題,在東北地區尤為明顯。以吉林省榆樹市為例,2012年糧食產量突破70億斤,差不多是一個寧夏的產量,但地方級財政收入剛剛突破10億元,為10.02億元。
  此外,東北黑土地的地力近年來流失嚴重。其中,吉林省的黑土層已經從70年前的60至70釐米減少到目前的20至30釐米。王儒林建議,黑土地保護迫切需要加大政策支持和資金投入,建立動態監測預警體系。
  其次,探索實驗區等新的扶持模式,註入外部動力。劉庶明等人建議,當前針對東北老工業基地的“搶救性”政策減少,亟需新的扶持模式,可以嘗試實驗區的辦法。
  比如,結合新出台的《全國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規劃》中全面停止大小興安嶺、長白山林區天然林主伐的契機,探索休閑度假養生產業,建立長白山國際旅游區等實驗區,借助政策杠桿,集聚資源要素。再次,借助沿邊開放機遇,加快吸引俄羅斯等國的科技資源,提供全面振興的內生動力。可以借助地緣優勢和俄羅斯等國加大東北亞開發的政策機遇,加快老工業基地引智工程。具體來說,可以通過中俄科技園、高端外國專家項目和“外專千人計劃”等平臺,在農業、光電子、生物技術、新材料等領域,吸引更多外來科技要素。最後,尋找符合東北老工業基地實際的金融新支點,推動金融和產業加快融合。沈陽市有關領導和企業家認為,產融結合如果不突破,東北老工業基地全面振興很難實現。從實際看,當前應加快推動資產證券化,提高存量資金流動性,同時進一步放開市場準入,讓更多民營金融機構進入,提高投資率,為發展註入金融動力。□
  振興十年東北巨變
  據統計數據顯示,過去十年是改革開放以來東北地區經濟社會發展速度最快的十年,東北三省GDP由1萬多億元增長到5萬多億元,年均增長12.7%,在全國處於領先位置。
  黑龍江省社會科學院研究員曲偉、吉林省政府發展研究中心學術委員會秘書長劉庶明等專家向本刊記者具體介紹說,東北振興十年來,出現了農民收入、糧食產量、第一產業、森林蓄積和固定資產投資等五項指標年均增幅高於全國1.34個至3.77個百分點的良好局面。盤點總結振興十年取得成效,主要有兩大亮點:
  其一,振興十年,國企改革走出困境。作為新中國工業的搖籃,既是計劃經濟體制最早入圍和最後退出的地區,也是計劃經濟體制運行時間最長、最徹底的地區。振興初期,東北三省工業經濟面臨國有企業眾多、國有經濟比重高、所有制轉換效率緩慢和國企包袱重、欠賬多等體制性、機制性、結構性矛盾,一度成為改革開放的沉重負擔。目前,東北三省裝備、石化、能源、農副產品加工等傳統產業優勢加強,以高技術產業為代表的新型產業正在蓬勃發展,軟件、醫葯、生物、汽車和光電設備等產業發展勢頭強勁。在市場機制和政府引導雙重作用下,打破行業、所有制、地區和國別界限,加快聯合重組,產業結構趨於合理,生產要素向優勢產業集中,生產效率普遍提高,市場競爭力顯著增強,有力地促進了東北三省工業組織結構優化升級。
  其二,振興十年,現代化大農業不斷發展。十年前,受傳統農業生產方式影響,粗放農業導致的種植結構單一、農業產業化程度低、農業生態環境承載力下降等結構性矛盾十分突出。這十年,東北三省全面實施以水利化、科技化、機械化、合作化、產業化、市場化、城鎮化、生態化等“八化”為引領的現代化大農業體系建設。
  目前,東北三省旱能灌、澇能排的高產穩產田面積迅速擴大,農技推廣體系不斷完善,大型農機保有量和田間作業綜合機械化水平快速提升,農民合作組織健康發展,農業資源要素得到有效配置,農產品加工大項目建設速度加快,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作出了巨大貢獻。□
 
(編輯:SN054)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is37istroq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